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快递员 、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城市运行的重要力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一次意外伤害、一次交通事故就可能导致其个人或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2025年7月31日,北京市司法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秘书长高令春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
此前在6月3日 ,北京市首个新就业群体法律援助公益项目“城市蜂鸟”,正式和广大网约配送从业者见面。高令春介绍,“城市蜂鸟”法律援助项目旨在关爱北京市快递、外卖员群体 ,当他们在工作期间遭遇交通事故,不负事故主要责任、无法认定法律援助条件但需要法律维权时,该项目将指派公益律师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
界面新闻了解到 ,如果快递 、外卖人员委托律师打官司,会补贴3000元的诉讼代理费。需要法律援助的快递、外卖员群体可拨打12348热线,接线员会把相关需求直接转到法律援助工作平台。
“从公益项目的角度讲 ,‘预防’的工作和观念非常重要,因此,开展与新业态就业群体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益法律知识讲座是十分必要的 。” 高令春说 ,考虑到新就业人群的特点,他们可能刚进入职场,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而且工作可能比较忙 ,时间不固定,尤其是灵活就业者或者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这些新业态从业者。所以法律知识讲座的内容需要针对性强,贴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比如交通事故 、劳动合同、劳动权益保护、个税申报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 。“《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 ,北京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万件,年均办理案件超过3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15.6亿元。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 、副局长张国强向界面新闻等媒体介绍。
张国强介绍 ,北京已建立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法律援助实体平台网络 。其中市级法律援助中心1家,区级法律援助中心16家,全部为参公管理事业单位 ,同时我们还依托街乡镇建立34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社区(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近8000个,实现组织机构全覆盖。在全市各级公检法机关建立69家工作站,由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同时 ,还依托高校 、律师事务所成立了8家法律援助民办非企业机构 。
“根据《法律援助法》规定要求,全市法律援助经费已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法律援助业务经费超过2.84亿元。同时,通过市法律援助基金会 ,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先后启动实施近二十个法律援助公益项目。近三年,累计募集社会各界资金、物资捐助共2180余万元,惠及人民群众3万余人 。” 张国强说。
张国强介绍 ,北京市每年定期开展“法援惠民生 ”专项维权活动,开通特殊群体的绿色通道,落实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 ,开展“法援护苗”专项行动,2022年以来为70611名农民工、4397名未成年人 、54848名妇女、14330名老年人、3019名残疾人、409名军人军属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